6 电泳电泳技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是生命分析领域重要分离手段之一。
(4)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适宜的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法是保证中药药效的基础,市售鹿茸根据产地初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煮炸茸、冻干茸、排血茸和带血茸,《中国药典》及各级标准中均未明确规定鹿茸的产地初加工方式,导致养殖户以客户要求为由任意加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鹿茸的品质。基部逐渐钙化,钙、镁等矿质元素含量逐渐增加。
鉴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现阶段建议以总蛋白、总多糖、总脂肪酸、总灰分等指标在面的层面对鹿茸质量进行控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存在形式以硫酸软骨素A、B和C为主,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中均能检出硫酸软骨素且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部位和规格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鹿茸中硫酸软骨素质量分数最低为960 mg/kg,鹿角仅为410mg/kg。最后,鹿茸奇特的生物学特性还包括周期性的脱落与再生,鹿茸在春季萌生,初秋长成后褪去茸皮变成鹿角,用于交配中竞争配偶,鹿角于冬季或早春脱落。激素的生理功能也与鹿茸补肾阳,调冲任的功效密切相关。2.2鹿茸中Q-Marker与中医药理论的相关性中药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配伍后能显著影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同一药材在不同处方中以君、臣、佐、使发挥不同的药效。
吕经纬等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鹿茸中硫酸软骨素的重要组成单元氨基葡萄糖能够协同其他多个化学成分通过腺苷酸环化酶1型等10个关键靶点作用于癌症信号通路,提示氨基葡萄糖具有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李春燕等建立了鹿茸中18种性激素的提取技术。未来将筛选出更多鹿茸中的Q-Marker,建立起规范的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推动鹿产业及动物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目前市场主流的鹿茸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式,需制订《排血茸加工技术规程》《带血茸加工技术规程》《煮炸茸加工技术规程》《冻干茸加工技术规程》4项鹿茸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制订《鹿茸炮制规程》《鹿茸切制规程》等炮制技术标准。4结语虽然目前鹿茸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但近年来鹿茸质量控制成分筛选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受到关注,涌现出基于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学分析的特异性DNA片段及特异性多肽链鉴别,生物学特性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成分研究,基于全息成分模式识别方法的鹿茸指纹图谱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对于推动鹿茸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鹿业市场,促使鹿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建立《鹿茸提取物》及《鹿茸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对规范中成药生产企业及市场流通、监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风险因子监控逐渐受中药监管部门的重视,《中国药典》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中广泛增加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在植物药中的限量标准。
相关链接:鹿茸,羟脯氨酸,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规范形成《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方法》《鹿茸中羟脯胺酸含量测定方法》《鹿茸中-氨基丁酸含量测定方法》等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为鹿茸中Q-Marker的检测提供保障。
3.2.4鹿茸提取物及标准汤剂指纹图谱鹿茸为补益类贵细药材,在中成药制剂过程中往往在靠后工艺流程中添加,但鉴于Q-Marker传递和溯源性的要求及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剂型的发展,未来发展鹿茸提取物可能存在相当大的空间。3.2.5规范鹿茸中Q-Marker和风险因子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的准确性离不开检测方法的重复性、稳定性和科学性。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草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鉴于风险因子的重要影响,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需建立《鹿茸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鹿茸中麻醉剂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鹿茸中增茸素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和《鹿茸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等风险因子标准检测方法和最高残留量。
3.2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3.2.1鹿茸分等分级质量标准鹿茸分等分级质量标准系根据鹿茸茸型、感官、质量等基础指标为依据将鹿茸划分为一等茸、二等茸、等外茸等不同等级的质量评价标准,涵盖了梅花鹿茸、马鹿茸,鲜鹿茸、干鹿茸,锯茸、砍茸,初生茸、再生茸和二杠、三岔等不同形态鹿茸,见图5本课题组对不同部位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发现不同部位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蜡片中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异。基部逐渐钙化,钙、镁等矿质元素含量逐渐增加。类成分指结构相似的一类成分。
综上所述,鹿茸由软骨组织发育而来,其中富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氨基丁酸等是其中相对特异性的化学成分(特有性),具有抗关节炎、抗骨质疏松、抗疲劳等生物活性(有效性),与中医药理论认为的壮肾阳、强筋骨等功能主治非常吻合(中医药理论相关性),在鹿茸饮片及炮制品中均能被检测到(可测性、传递与溯源性),符合Q-Marker的5大基本原则。鹿茸系软骨组织分化而来,越靠近顶部分生组织越活跃,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越丰富。
(3)不同生长阶段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马鹿鹿角或鹿角脱盘于每年2、3月份脱落,之后进入快速生茸阶段,马鹿茸1年通常只采收1茬。由此可见,借助特异性化学成分Q-Marker的含量测定能够将不同形态鹿茸进行区分。
目前NY/T 1162-2006和NY/T 1618-2008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鹿茸中17中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进而评价其质量。本课题组围绕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化学成分差异做了大量的工作,系统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蛋白质、氨基酸等9大类成分中百余个组分发现,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对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影响显著,冻干茸对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的保留优于煮炸茸,带血茸对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等的保留显著优于排血茸。地方标准DB22/T 2600-2016也建立了PCR鉴别梅花鹿、马鹿茸片的方法。(2)不同形态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本草图经》载:鹿茸今有山林处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时,取其茸,阴干,以形如小紫茄子者为上。鹿茸系幼嫩的软骨组织,若不及时采收组织骨化后便形成鹿角,采收后的角基于次年春季脱落形成鹿角脱盘。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本课题组对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核苷、硫酸软骨素、生物胺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及分析,未发现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茸不可嗅,其气能伤人鼻。
指标成分能反映中药的特异性、区别于其他药材的功能属性,是评价中药质量优劣和合格限度的金标准。2.3.2不同鹿茸种内的特异性(1)不同基原鹿茸特有性:宋代《梦溪笔谈》记载:鹿茸利补阴。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实现梅花鹿茸和马鹿茸的鉴别。不同部位鹿茸中矿质元素(尤其是钙和镁)呈现出蜡片含量最低,粉片、纱片和骨片含量依次增高的规律。
2.5.3不同鹿制品中Q-Marker的传递与溯源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鹿制品包括鹿茸、鹿角、鹿角胶和鹿角霜。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草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梅花鹿头茬茸和二茬茸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均有收载,然而暂无文献报道头茬茸和二茬茸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本课题组建立了鹿茸中美拉德反应产物标志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fural,5-HMF)、羧甲基赖氨酸、羧乙基赖氨酸和糠氨酸等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上述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煮炸茸中5-HMF等美拉德反应产物显著高于冻干茸,带血茸显著高于排血茸。
希望未来能够借助特异性化学成分Q-Marker的含量差异将不同生长阶段鹿茸进行区分。孙伟杰等建立了鹿茸中6种核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该方法对鹿茸饮片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课题组曾对不同鹿制品中的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氨基丁酸含量测定发现,不同鹿制品中上述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含量最高,鹿角胶中羟脯氨酸含量最高,鹿角和鹿角霜中-氨基丁酸含量最低。原因可能是毛桃茸源于未成年雄鹿,其生长发育不完全,营养物质率先满足身体生长发育所需不能为鹿茸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因此毛桃茸上述成分含量较低。
鉴于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氨基酸分析的普适性,建议增加羟脯氨酸和-氨基丁酸等特异性指标,加强对鹿茸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本课题组通过对梅花鹿头茬茸和二茬茸中9类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头茬茸中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脂肪酸和核苷4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二茬茸。
指示性成分系中药中含量大、功效类似的代表性成分。本课题组前期对梅花鹿毛桃茸、二杠茸和三岔茸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多糖、生物胺、核苷、硫酸软骨素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含量测定及分析,发现不同形态鹿茸中硫酸软骨素、氨基酸等9类成分均呈现出二杠茸含量最高,三岔茸其次,毛桃茸含量最低的规律。考虑到鹿茸的构效关系及功效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等成分十分契合指标成分的筛选原则,在此基础上需建立-氨基丁酸等相结合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说明古代本草记述的鹿茸和现今所用的梅花鹿茸相吻合。
(4)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适宜的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法是保证中药药效的基础,市售鹿茸根据产地初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煮炸茸、冻干茸、排血茸和带血茸,《中国药典》及各级标准中均未明确规定鹿茸的产地初加工方式,导致养殖户以客户要求为由任意加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鹿茸的品质。梅花鹿茸为主流品种,历史悠久,马鹿与梅花鹿同属且亲缘关系近,但本草文献中少有记载,有学者认为马鹿茸在我国被应用至少有二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关梅花鹿茸和马鹿茸药理活性差异的报道较少。
鹿角胶系鹿角或鹿角脱盘经粉碎、熬制、浓缩而成的胶块,鹿角霜系鹿角胶熬制后剩余的残渣。整体而言,鹿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均相对匮乏,鹿茸及鹿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亟待提高。
《本草图经》插图(图3)中鹿茸呈茄子形,又无分叉等形态,结合文中形如小紫茄子马鞍形者有力等描述,可见历代沿用的鹿茸与今商品鹿茸的梅花鹿二杠茸相吻合。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为鹿茸热加工过程中高温加剧了美拉德反应产物产生更多5-HMF等物质,带血茸中富含能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其易反应生成更多5-HMF等物质。